新闻中心

专业生产销售手术床、护理床、病床、医用车、床、柜、椅、手术室等系列产品

国产医疗器械必须要“高大上” 比拼进口品牌


 

  国家卫计委发布通告,宣布将遴选出一批符合临床需要、产品质量优良、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国产医疗设备,为全国卫生计生机构装备工作提供参考。
  
  一直以来,我国医疗机构的大型医疗器械被进口产品占据市场,在业界看来,此次遴选就像吹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股“春风”,不仅能促进国内相关产品质量的提升,还可能改变市场格局。借此机会,《生命时报》采访多位业内专家,共同探讨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之路。
  
  中高端市场仍被外国品牌占据
  
 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。其中,约80%的CT机、90%的超声波仪器、85%的检验仪器、90%的磁共振设备、90%的心电图机、90%的高档生理记录仪,以及60%的睡眠图仪市场,均被外国品牌占据。
  
  陈红彦进一步分析说,以CT机为例,64排以上属于高端机型,32排~64排属于中高端,4排~16排属于中端产品,单双排属于低端。国产产品基本为中低端,价格在100万左右,而进口产品多是中、高端,价格昂贵,甚至高达千万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进口医疗设备的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50%~100%,比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,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,但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。对此,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任刘清君担忧地说:“羊毛出在羊身上,医院花高价购买如此昂贵的进口医疗器械,最终难免把资金压力分摊到患者头上,增加人们就医的经济负担。”
  
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徐珊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过去国内市场中,所占份额较大的国产医疗器械主要以一些小型、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,比如温度计、一次性注射器等。现在状况已有所进步,出现了不少中端产品,比如监护仪、心脏支架等,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,部分国产高端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。
  
  在医疗器械的进出口方面,同样可以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。《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》指出,2013年上半年,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68.1亿美元,出口总额为90.11亿美元。其中,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医疗器械主要有医用导管、彩超仪、CT机、MRI仪、内窥镜等;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主要产品有药棉、纱布、绷带、助听器、体重计、监护仪等。陈红彦表示,通过此对比我们不难发现,我国进口产品多为大型、高精尖产品,而出口产品具有小型、低附加值的特点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在进出口数据中,有35%左右的产品或其主要构成部分,是在中国生产,先出口到国外,然后再进口到中国销售。

*注:请务必信息填写准确,并保持通讯畅通,我们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

提交留言

相关新闻